2016-03-09 图吧公交新闻
现在我们在京城出行,可选择的方式很多。地上的公交、自驾、骑行,地下的地铁网络四通八达。但是,在五六十年代选择的可就没这么多喽!一般老百姓除了骑自行车以外最主要的出行还是靠公共汽车。所以对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的人们来说,那时的公交线路依然记忆犹新吧?来~您看看下面这些线路有没有您当年经常坐的线路呢?
31路:是从平安里始发,经北太平庄,穿越海淀区的八大学院,终点站为颐和园东门。但从60年以后,为避免与32路的部分重复路线,而终点站改为清华园。最初的车型是捷克进口的斯克达轿车,并带拖斗车,以后也曾部分车辆使用克罗莎轿车。
32路:这是一条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郊区线路,主要是当年大部分人去颐和园都乘坐这趟车。最初起点站是西直门,以后西直门箭楼、城楼及瓮城拆除后,起点站移至动物园,终点站为颐和园东门。最早的车型为斯克达轿车带拖斗,以后更换为克罗莎轿车带拖斗,直到70年代。每到春秋的节假日时,这条线路均是人满为患,在起始站点上都有很多服务人员维持秩序,也有很多从外线路调来的加车。但乘客大都能遵守秩序排队上车,而不像现在这样混乱。
33路:是从颐和园东门开往香山,曾经乘坐过几次,但印象不是很深,敬请知情者补充。所用车型是第四保养场的解放牌轿车。
34路:从动物园始发,西行过二里沟、钓鱼台、板井村,终点站没印象了。所用车型也是第四保养场的解放牌轿车。
35路:是从动物园始发,经阜成门向西,并经沙窝等站,开往丰台镇。最早是第二保养场经管的日本老旧车型,其后为解放轿车所替换。
36路:是当年开往西郊的一条重要路线。起点站开始时是西直门,后迁到动物园。向西的终点站也是不断地在延长。记得最初只是到石景山西边的河滩站,后来逐渐延伸至门头沟镇。最早的车型是第二保养的日本老旧车,车况差,速度慢,以后逐步为四场经管解放牌轿车所取代。
37路:最早的起点站是西单,从长安街一路西行,终点站是石景山。车型是第三保养场的斯克达轿车并带拖斗。以后随着西单的繁华车多,其起点站改为长椿街。目前仍在运行,线路稍有延长而变化不大。
38路:其走行的线路与37路基本重叠,可以算是37路的区间车。起点站是西单,终点站为玉泉路。组建于1964至1965年间,正好赶上四路环行被撤销,其大部分车辆(克罗莎轿车带拖斗)人员即转变为38路的车辆和司售人员。但后来,因长安街上重叠的线路太多,而此线路被改为从玉泉路口向南行驶,终点站为丰台路口。而风光一时的克罗莎大客车只能沦为少为人见的郊区车型了。
39路:起点站为广安门,终点站为长辛店。这是开往北京西南方向的一条重要线路。最早的车型是第三保养场的斯克达轿车,而且是最早进口的一批老斯克达车,其车况到60年代以后也已经老态龙钟了,但其动力仍很强劲。这条线路的终点站不断向西南延伸,直至云岗。
40路:当年的40路也可以算是39路的区间车,从广安门始发,终点站是在大井村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附近,具体站名记不清了,但后来也是不断延伸。其所用车型也是第三保养场经管的斯克达大轿车。
41路:是从永定门始发,开往城南方向的郊区车,终点站是大红门。其始发站点就在永定门城楼西北侧,先农坛坛墙的东南角。所用车型也是第三保养场的斯克达轿车。现在始发站点移至旧宫,终点站延伸至青云店。
42路:是当年向东开行的一条重要郊区路线。起点站是红庙,终点站是通州的北苑(因不断变化,最初的终点站印象不深)。最早运行的车型是第一保养场的美国大道奇车,其后改为第五保养场的大伊卡鲁斯轿车,再之后为斯克达卡车底盘的改装轿车,70年后逐渐被黄河牌大轿车所替换。
43路:起点站为宣武区的虎坊路,终点站为马家堡。这可能是最短的一条郊区线路,所用车型是第二保养场经管的捷克布拉格牌小型轿车(大鼻子),载客不多,车速很慢。以后逐渐为解放牌轿车所取代。
44路:由德胜门城楼处始发,终点站为西三旗向东的某个建材厂(具体站名记不清了)。此线路应该算是45路的区间车。最初所用车型为第一保养场的美国大道奇轿车,后为解放牌客车所替换。
45路:是当年开往城北方向的重要郊区线路,也是当年行驶里程最长的郊区车,从德胜门始发,终点站为昌平西关,以后延长至昌平北关。最早所用车型为第一保养场的美国大道奇轿车,后为解放牌客车所替换。
文革以后,为适应北京市公交汽车的飞速发展,也为市民更容易区分郊区车和市区车,在路线编号上做了调整,凡是郊区路线都在前面加“3”,即上述的31~45路,均改为331~345路。
46路:起点站为颐和园,经青龙桥、红山口、西北旺,再向西北行驶,终点站为温泉。以后逐渐延伸,现在已经到凤凰岭了。最早的车型为日本遗留的丰田大鼻子车,以后改为第四保养场经管的解放牌轿车。
47路:由动物园始发,经紫竹院、金庄等站点,向西到达八大处。所用车型为第四保养场的解放牌轿车。这条线路变化不大。
48路:从八王坟始发,终点站为东郊的垡头镇,此条线路变化延伸很大。最早使用的是匈牙利进口的伊卡鲁斯轿车,俗称“大骡子”,为第五保养场经管。以后逐渐为黄河牌改装轿车所替换。
49路:这是一条向西南方向行驶的短线郊区车,因未乘坐过,故没什么印象。好像是从广安门或弯子附近始发,开往丰台镇的。所用车辆为第三保养场最早进口的斯克达客车。
50路:起点站为东大桥,向东北方向开行,终点站为东坝。最早所用车型为第五保养场的大伊卡鲁斯客车(大骡子),以后逐渐为解放牌客车、黄河改装车所替换。其后终点站已经延伸至楼梓庄。
51路、52路、53路、54路:这4条路线我基本都没印象,也可能当年是缺号,但也有可能是在近郊区内行驶,而我自己没实地乘坐过。所以请了解这几条路线的博友们补充。
55路:这是穿行于北部郊区大学校园之间一条公交线路,西边的起点站印象不深,好像是在中关村附近,但当时还没有中关村这个站名,向东行驶,经蓝旗营、清华南门、五道口,向北转走林业学院正门、农机学院到清河,以后改至双泉堡。现在这条线路往南北两个方向都有大的延伸。最早的车型是第二保养场经管的日本的老式丰田大鼻子车,后面烧锅炉的,以后逐渐为解放牌轿车取代。
56路:也是行驶在郊区的一条短线车,是从长辛店始发,至大灰厂终点。是属于第三保养场经管的老式斯克达客车。
57路:印象中也是在郊区行驶的路线,没乘坐过,有知情者请补充。
58路:这是向城北方向行驶的重要线路之一。起点站最初在小关北站,后延伸至安定门,北面最早到立水桥,以后也不断向北延伸。现在好像被其他多条线路所取代了。最早的车型是第一保养场的美国大道奇车,以后为解放牌轿车多取代。
59路:是从东直门外始发,终点站为天竺。最早的车型为第五保养场的伊卡鲁斯(小骡子)客车,其后为解放牌客车、黄河卡车改装车所替换。此线路变化不大,只是延长至首都机场了。
60路:起点站为动物园,终点站为香山。是从南线(与333路相比)开往香山的一条路线,在卧佛寺(植物园)站处与333路会面,再向西到香山。当年城里人如果直接去香山的,一般都乘坐这条路线。
61路:没印象,望知情者补充。
62路:从颐和园东门始发,经西苑向北,经肖家河、农大、马连洼,到达终点站西北旺苗圃。车型最早为二场的布拉格轿车,以后为第四保养场经管的解放牌轿车取代。但当年这条线路的车极少,每半个小时一趟。所以全线也就只有2~3部车。
63路:起点站为八王坟,向东南方向行驶,终点站当时是个农村,名称实在记不起来了。车型是第五保养场经管的小伊卡鲁斯客车(小骡子)。
64路:始发站为红庙,向东经十里堡、平房路口等站到东坝方向的,站点站记不清了。所用车型也为第五保养场的老旧“小骡子”车,以后逐渐为解放牌轿车所替换。
65路:当年的65路车可以说是专门为北京体育学院的师生们设置的专线,线路很短。起点站在中关村附近,经蓝旗营、清华园等站,到体育学院北面一站即是终点,车辆也很少,间隔也很长。
66路:起点站为永定门外,以后移至木樨园,向南行驶终点站为黄村镇。最早的车型为第二保养场经管的布拉格客车,其后为解放牌轿车所替换。当年大兴人进北京城里办事基本都是乘坐这趟车。
从67~80号,当年均为空号而没有实际线路。
81路:是西郊古城的一条环行线,最早使用的是第二保养场的老式丰田大鼻子车,以后逐渐为解放牌客车所替换。现在这条路线被取消,现有的381路与当年的81路车完全不是一回事了。
正文已结束,您可以按alt+4进行评论
关于我们 | 企业推广 | 免费公交代码 | 分站列表 | 友情链接 | 行政地图
2019mapbar. [京ICP证070616号] [京ICP备08100418号]